马燕莹1,陈超2,李合1,康葆强1
(1. 故宫博物院 文保科技部,北京 100009;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采用大样品室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安徽淮北地区烈山窑址出土宋元时期白瓷样品的胎釉组成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以期揭示烈山窑的制瓷技术;通过与同时期河北定窑和观台窑白瓷样品的胎釉数据对比,探讨烈山窑的制瓷技术源流。分析结果表明,烈山窑址宋元时期白瓷瓷胎组成含量符合北方瓷胎高铝的特征,并采用了化妆土技术;白瓷釉中CaO含量呈降低趋势,K2O呈升高趋势,符合制釉技术的时代发展规律;通过比较,发现烈山窑址制胎原料与定窑、观台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就地选取制瓷原料的必然结果;烈山窑址与定窑、观台窑白瓷瓷釉中的Ca元素与Sr元素均呈负相关性,表明三个窑址之间的制瓷技术可能同步发生变化,即三个窑址之间存在技术交流与传播;烈山窑址白瓷瓷釉中CaO含量均高于同时期定窑、观台窑白瓷瓷釉中CaO含量,推测其瓷器产品的演变速度相对迟缓。
关键词:烈山窑;白瓷;定窑;观台窑;制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