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地区三处古窑址元代白瓷的组成与呈色分析
作者: 杨孟丽,刘楠楠,孙晓岗,丁二宝,祝丽君,李明月编辑:qkzzs发布时间:2025-10-01点击:

杨孟丽,刘楠楠,孙晓岗,丁二宝,祝丽君,李明月

(平顶山学院 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与分光测色仪对鹤壁小李庄、崔村沟及柏灵桥古窑址采集的元代白瓷釉的化学组成与呈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处窑址白瓷釉都属于钙-碱釉,化学组成点分布都较为分散,崔村沟白瓷釉的组成与定窑白瓷釉的组成更为接近;多数釉的n (SiO2/Al2O3)在5.5~7.5之间,少数在7.0~8.0之间,并形成高硅组成(SiO2含量>70 wt.%)与低硅组成(SiO2含量≈66 wt.%);釉层中的K2O含量都较为集中,平均值为3.50 wt.%左右,比定窑白瓷釉层中K2O含量(2.15 wt.%)高;釉的n(MgO/CaO)分布集中,基本都小于0.5,其采用的是一种低镁高钙原料;由于烧成工艺与组成变化,釉面色度变化较大,整体白中泛青,高MgO含量釉面白度更大;样品使用的化妆土是一种含粗颗粒的高硅高铝高铁类黏土经淘洗而成。小李庄窑址碗型器物的圈足高度与内部修整深度均比崔村沟窑址样品与柏灵桥窑址样品大,后两者相似,可能该瓷窑烧制时间上早于后两者,或可能与其沿袭的制瓷风格相关。

关键词:鹤壁古瓷窑;元代白瓷;化学组成;呈色特征


  • 查看全文】已下载

打印    收藏      导出BibTex文件      导出EndNote文件
推荐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通讯地址: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研究生楼    邮政编码:333403

电话:0798-8491219 传真:0798-8499000 信箱:tcxb_779@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5 版权所有